服务热线
0755-83044319
发布时间:2023-02-23作者来源: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浏览:1592
从 X 模块的结构特点与发热特性出发,经结构设计、仿真分析与优化,实现高换热效率散热器设计:在器件[敏感词]发热功率情况下,上、下散热面温差在 1℃以内,且进、出水温差在 2℃以内。X 模块热测试工装整体设计如图 4 所示。
按照双界面材料热测试方案,需选定合适的导热与绝热材料作为界面,以实现 IGBT 模块的双面与单面热阻抗测试。加入IGBT交流群,加微信:tuoke08。经技术调研,综合考虑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决定选用散热石墨膜、导热硅脂这两种材料作为 X 模块的热阻测试导热界面材料,其特性参数见表 1。
采用散热石墨膜作为第二界面的压装效果如图5 所示,与图 1 相比,压力均匀性得到显著改善。
经技术调研,筛选出柔性气凝胶、聚氨酯 PU胶作为 X 模块热测试的备选绝热界面材料,其特性参数见表 2。
为验证两者的实际绝热性能,用两种材料分别对次散热面进行隔热,导热材料均采用石墨膜,进行主散热面的热阻对比测试,结果如图 6 和图 7 所示。图 6 中曲线 1~4、图 7 中曲线 1~4 依次为聚氨酯 PU 胶绝热下的 IGBT 热阻与结温数据、气凝胶绝热下的 IGBT 热阻与结温数据、聚氨酯 PU 胶绝热下的快速恢复二极管(fast recovery diode, FRD)热阻与结温数据、气凝胶绝热下的 FRD 热阻与结温数据。
双面散热器件散热路径为并联,耦合热阻计算公式为:
式中:R1为主散热面热阻;R2 为次散热面热阻。当次散热面为[敏感词]绝热即 R2→∞时,总热阻 Rtot≈R1,在 R1 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材料绝热性能越差,热阻R2 越小,总热阻 Rtot 越小。
对比结果显示,聚氨酯 PU 胶绝热下测得的结环热阻值与[敏感词]结温值均低于气凝胶,表明相同压装力矩下,气凝胶的绝热能力优于聚氨酯 PU 胶,故选择气凝胶作为热测试的绝热材料。
X 模块双界面散热结构热测试的硬件安装方式如图 8 所示。
为研究压装力矩对 X 模块结-壳热阻的影响程度,设计压装力对比测试条件见表 3。
不同压装力矩下 X 模块 IGBT 双面热阻如图 9所示,图中从曲线 1 和曲线 2 为 0.5N·m 压装力矩下的热阻数据,曲线 3 和曲线 4 为 1.2N·m 压装力矩下的热阻数据。
X 模块双面热阻测试结果见表 4。随着压装力矩增大,X 模块 IGBT 和 FRD 的器件结环热阻减小,而结-壳热阻测试无明显变化,表明对于双面散热IGBT 模块,不同的压装力矩仅影响器件与散热器的接触热阻,对其结-壳热阻的测试无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后续测试压装力矩均设置为条件一。
按双界面材料法分别进行 X 模块的主、次散热面的单面热阻测试,结果如图 14 和图 15 所示。
X 模块热阻实测与仿真结果对比见表 7。IGBT与 FRD 的双面热阻实测值与仿真值偏差均在±5%以内,主散热面热阻的实测值与仿真值偏差均在±10%以内,次散热面热阻的实测值与仿真值偏差较大,约为 70%。
根据式(1)计算的双面耦合值与实测值对比见表 8。表中 IGBT 的单面实测耦合值与双面实测值偏差为−6%左右,FRD 的单面实测耦合值与双面实测值偏差为−10%左右,两者偏差较大。
由于不存在[敏感词]隔热材料,双面散热模块的热耦合效应无法完全消除。对于次散热面绝热工况,由于主散热面热阻较小,绝大部分热量流经无绝热材料的主散热面,形成理想的单面散热,测试值偏差较小;对于主散热面绝热工况,由于次散热面本身热阻较大,会有部分热量流经有绝热材料的主散热面,耦合效应较大,导致测试值与仿真值的偏差较大。
针对次散热面热测试中的热耦合效应,修正方法是采用基于主散热面与双面的实测热阻反推次散热面热阻的方式消除耦合效应,修正后的结果见表9,误差缩小到 25%以内。
为验证双面散热汽车 IGBT 模块热测试方法的可重复性,对 X 模块进行重复压装与热阻测试,结果见表 10。结果显示,五次测试结果偏差在±2%以内,表明该热测试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推广性。
本文基于热测试工装设计、界面材料选型与压装方式对比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双面散热汽车IGBT 模块的双散热界面材料热测试方法,可实现双面与单面结-壳热阻测试;对于双面散热汽车 IGBT模块,在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压装力矩对其结-壳热阻的测试无影响;双面热阻测试方法得到的 IGBT 与FRD 的双面热阻实测值与仿真值偏差在±5%以内,单面热阻实测值与仿真值偏差在±10%以内,该方法可准确实现双面散热汽车 IGBT 的热阻测试,结果具有参考价值;双面散热模块的热耦合效应无法完全消除,导致单面热阻实测值与仿真值偏小,可采用根据主散热面与双面实测热阻反推次散热面热阻的方式降低耦合效应并修正测试结果;该热测试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推广性。
作者:罗哲雄 1,2 周望君 1,2 陆金辉 1,2 董国忠 1,2
1. 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2.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说明:转载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不适请联系我们,谢谢!
AMB(Active Metal Brazing)
免责声明:本文采摘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及行业观点,只为转载与分享,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友情链接:站点地图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官方微博 立创商城-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专卖 金航标官网 金航标英文站
Copyright ©2015-2024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17602号-1